Uranocentrodon,可译为尖齿腭螈,生存于二叠纪的水体附近。
生物数据信息
生命值 |
---|
成年的尖齿腭螈,aged:100%:28点( × 14) |
刚生成的尖齿腭螈幼体,aged:12%:3.5点() |
攻击力 |
---|
成年的尖齿腭螈,aged:100%:2点() |
刚生成的尖齿腭螈幼体,aged:12%:0.2点() |
护甲值:无
移动:在水中较慢爬动,在陆地上缓慢爬行
掉落物 |
---|
成年的尖齿腭螈,aged:100%:死亡后掉落生尖齿腭螈,少量经验,有概率掉落骨头。 |
刚生成的尖齿腭螈幼体,aged:12%:死亡后有概率掉落生尖齿腭螈,少量经验。 |
行为:尖齿腭螈会主动拾取进食鱼类,尖齿腭螈进食可以根据进食食物的饥饿值恢复生命值。
尖齿腭螈在生命值较低时,会主动攻击可掉落鱼类的生物。
尖齿腭螈为离片椎类,可以暂时离开水体在陆地上行动。若它长期在陆地上,距离水体的距离大于3格,则会逐渐窒息而亡,每次窒息受到0.5点()伤害。
生物图鉴信息
生成群系:Permian Arid Hills、Permian Arid Creek、Permian Arid Lands。
食性:Fish,仅进食鱼类。
繁殖方式:两只尖齿腭螈进食后,靠近繁殖产生经验,在水中的地上生成一个可被管型瓶收集的尖齿腭螈卵。
如果身处水中,右击带有尖齿腭螈卵NBT的管型瓶,会在准星位置的水中生成生成一个可孵化出尖齿腭螈幼体的尖齿腭螈卵。
生物互动信息
捕捉方式:1.由于尖齿腭螈体型较大,成年尖齿腭螈不能被装入桶中,对准尖齿腭螈幼体使用水桶右击即可捕捉尖齿腭螈幼体。
2.对准陆地上的尖齿腭螈使用小型笼子右击捕捉后,空手右击收回。
3.将水生生物陷阱放置在尖齿腭螈可生成的自然群系中,在陷阱内放置对应尖齿腭螈食性的食物等待幼体被捕捉。
在陷阱中的尖齿腭螈幼体同样需要使用水桶进行捕捉。
4.将陆生生物陷阱放置在尖齿腭螈可生成的自然群系中,在陷阱内放置对应尖齿腭螈食性的食物等待幼体被捕捉。
在陷阱中的尖齿腭螈幼体同样需要使用小型笼子进行捕捉。
手持鱼类,右击尖齿腭螈可进行喂食使其繁殖。
手持鱼类,右击尖齿腭螈幼体可进行喂食加速生长过程。
当玩家手持尖齿腭螈可进食的物品时,尖齿腭螈会主动靠近,并从玩家的物品栏中偷走一个对应的食物,不会造成伤害。
尖齿腭螈会无视玩家,在受到玩家的伤害时,尖齿腭螈不会反击。
尖齿腭螈有一套张口动作,在进食或受到攻击时会出现。
复活方式
挖掘含二叠纪化石石头,加工清理出带有尖齿腭螈NBT的化石,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尖齿腭螈DNA的管型瓶。
击杀尖齿腭螈,使用生尖齿腭螈可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尖齿腭螈DNA的管型瓶。
加载史前自然化石附加模组后,挖掘二叠纪含化石石头,掉落尖齿腭螈可放置化石,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尖齿腭螈DNA的管型瓶。
将含有尖齿腭螈DNA的管型瓶放入DNA复合仪中加工为含有尖齿腭螈NBT的培养结囊。
手持培养结囊右击即可生成尖齿腭螈幼体。
可放置化石
使用10块尖齿腭螈可放置化石方可组成完整的尖齿腭螈骨架化石,并解锁成就Prickle-Toothed Palate 尖刺牙齿的上颚。
生物现实信息
尖齿腭螈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有颌下门Gnathostomata,硬骨鱼高纲Osteichthyes,肉鳍鱼总纲Sarcopterygii,肺鱼四足纲Dipnotetrapodomorpha,扇鳍类Rhipidistia,四足形亚纲Tetrapodomorpha,始四足类Eotetrapodiformes,希望螈类Elpistostegalia,坚头类Stegocephalia,四足总纲Tetrapoda,蛙形类Batrachomorpha,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真离片椎类Eutemnospondyli,块椎类Rhachitomi,引螈类Eryopiformes,湖王螈类Limnarchia,全椎形类Stereospondylomorpha,全椎类Stereospondyli,锉鳄螈科(莱茵螈科)Rhinesuchidae,尖齿腭螈属Uranocentrodon,模式种塞内卡尔尖齿腭螈Uranocentrodon sensekalensis。此属学名为Uranocentrodon van Hoepen,1917 †。语源:属名Uranocentrodon来自希腊语uran屋顶、口腔顶部、上腭。希腊语cent尖刺。希腊语odon牙齿。种加名sensekalensis来自化石出土地,南非的塞内卡尔Senekal。命名者给出的描述为Prickle-toothed palate of Senekal。由此Uranocentrodon sensekalensis可译为塞内卡尔尖齿腭螈。
Uranocentrodon是一种生存于二叠纪晚期的离片椎类,约260~252Ma。最初由E.C.N. Van Hoepen在1911年描述命名为Myriodon,后来发现此名已被一种鱼类占用,在1915年详细描述,后来在1917年被重新命名为Uranocentrodon,曾被认为是锉鳄螈(莱茵螈)Rhinesuchus的异名同属,但此观点未得到广泛支持。最初被认为属于三叠纪时期,但新的分析将其所处时代确定为二叠纪晚期。
一个已发现的Uranocentrodon的头骨复原可达50cm,由此推算其体长可达3.75m,体表部分区域覆有鳞片,身体侧面的鳞片比骨质的腹部盾片更扁平且更小。化石保存状态良好,精细部分得以留存。发现了大约三排细小的类似鳃骨的结构,上面覆盖着薄的齿状结构——鳃齿。这些结构出现在其中一具骨骼的颈部附近,几乎可以肯定在活着的时候是附着在鳃弓上的。虽然这种结构在全椎类Stereospondyls中很罕见,并且在其他任何的锉鳄螈科(莱茵螈科)Rhinesuchidae成员中都未被发现,可能是因为其他成员的骨头保存在颗粒更粗糙的沉积物中,难以完好保存。
显然Uranocentrodon有某种形式的鳃,但难以确定鳃的形态。可能是鱼类那样的内鳃,从身体外部几乎看不到。甚至像泥螈或美西螈那样的茎状外鳃。在两栖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外鳃必定是从内鳃进化而来的,尽管这种转变的确切位置存在争议。古代两栖动物中保存下来的鳃支撑骨与鱼类鳃和蝾螈鳃有许多相似之处。使得判断推测古代两栖动物的鳃变得困难。根据部分近亲类群和现代的部分趋同进化生物的研究推测,Uranocentrodon在成年时的鳃可能是类似鱼类的内鳃,幼体时是像蝾螈那样的外鳃。
Uranocentrodon属的化石出土于南非的二叠纪岩层中。
资料分类: | 二叠纪生物:两栖类:引螈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