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yhystrix,可译为扁豪猪螈(帆螈),生存于二叠纪的水体附近。
生物数据信息
生命值 |
---|
成年的扁豪猪螈,aged:100%:15点() |
刚生成的扁豪猪螈幼体,aged:20%:3点() |
攻击力 |
---|
成年的扁豪猪螈,aged:100%:6点() |
刚生成的扁豪猪螈幼体,aged:20%:1点() |
护甲值:无
移动:在水中较慢游动,在陆地上较慢爬行
掉落物 |
---|
成年的扁豪猪螈,aged:100%:死亡后掉落生扁豪猪螈,少量经验,有概率掉落骨头。 |
刚生成的扁豪猪螈幼体,aged:20%:死亡后有概率掉落生扁豪猪螈,少量经验。 |
行为:扁豪猪螈会主动拾取进食肉类、鱼类,扁豪猪螈进食可以根据进食食物的饥饿值恢复生命值。
扁豪猪螈在生命值较低时,会主动攻击可掉落肉类、鱼类的生物。不会攻击同类,但是会进食生扁豪猪螈。
虽然村民和玩家无法掉落肉类,但是生命值低于90%的扁豪猪螈依旧会主动掠食。
扁豪猪螈为离片椎类,可以暂时离开水体在陆地上行动。若它长期在陆地上,距离水体的距离大于16格,则会逐渐窒息而亡,每次窒息受到0.5点()伤害。
生物图鉴信息
生成群系:Permian Wetlands、Permian Wetland Creek。
食性:Meat、Fish,仅进食肉类、鱼类。
繁殖方式:两只扁豪猪螈进食后,靠近繁殖产生经验,在水中的地上生成一个可被管型瓶收集的扁豪猪螈卵。
如果身处水中,右击带有扁豪猪螈卵NBT的管型瓶,会在准星位置的水中生成生成一个可孵化出扁豪猪螈幼体的扁豪猪螈卵。
生物互动信息
捕捉方式:1.由于扁豪猪螈体型较大,成年扁豪猪螈不能被装入桶中,对准扁豪猪螈幼体使用水桶右击即可捕捉扁豪猪螈幼体。
2.对准陆地上的扁豪猪螈使用小型笼子右击捕捉后,空手右击收回。
3.将水生生物陷阱放置在扁豪猪螈可生成的自然群系中,在陷阱内放置对应扁豪猪螈食性的食物等待幼体被捕捉。
在陷阱中的扁豪猪螈幼体同样需要使用水桶进行捕捉。
4.将陆生生物陷阱放置在扁豪猪螈可生成的自然群系中,在陷阱内放置对应扁豪猪螈食性的食物等待幼体被捕捉。
在陷阱中的扁豪猪螈幼体同样需要使用小型笼子进行捕捉。
手持肉类、鱼类,右击扁豪猪螈可进行喂食使其繁殖。
手持肉类、鱼类,右击扁豪猪螈幼体可进行喂食加速生长过程。
当玩家手持扁豪猪螈可进食的物品时,扁豪猪螈会主动靠近,并从玩家的物品栏中偷走一个对应的食物,不会造成伤害。
扁豪猪螈会无视玩家,在受到玩家的伤害时,扁豪猪螈不会反击。
扁豪猪螈有一套张口动作,在进食或受到攻击时会出现。
复活方式
挖掘含二叠纪化石石头,加工清理出带有扁豪猪螈NBT的化石,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扁豪猪螈DNA的管型瓶。
击杀扁豪猪螈,使用生扁豪猪螈可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扁豪猪螈DNA的管型瓶。
加载史前自然化石附加模组后,挖掘二叠纪含化石石头,掉落扁豪猪螈可放置化石,与苯并溶剂、管型瓶合成为含有扁豪猪螈DNA的管型瓶。
将含有扁豪猪螈DNA的管型瓶放入DNA复合仪中加工为含有扁豪猪螈NBT的培养结囊。
手持培养结囊右击即可生成扁豪猪螈幼体。
可放置化石
使用5块扁豪猪螈可放置化石方可组成完整的扁豪猪螈骨架化石,并解锁成就Flat Porcupine 扁平豪猪。
生物现实信息
扁豪猪螈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有颌下门Gnathostomata,硬骨鱼高纲Osteichthyes,肉鳍鱼总纲Sarcopterygii,肺鱼四足纲Dipnotetrapodomorpha,扇鳍类Rhipidistia,四足形亚纲Tetrapodomorpha,始四足类Eotetrapodiformes,希望螈类Elpistostegalia,坚头类Stegocephalia,四足总纲Tetrapoda,蛙形类Batrachomorpha,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真离片椎类Eutemnospondyli,块椎类Rhachitomi,双孔螈总科Dissorophoidea,旱行类Xerodromes,奥尔森螈类Olsoniformes,双孔螈科Dissorophidae,扁豪猪螈亚科(帆螈亚科)Platyhistricinae,扁豪猪螈属(帆螈属)Platyhystrix,模式种褶皱扁豪猪螈(褶皱帆螈)Platyhystrix rugosus。此属学名为Platyhystrix Williston,1911 †。语源:属名Platyhystrix来自希腊语platy扁的、平的、宽的。希腊语hystric豪猪、豪猪的。种加名rugosus来自拉丁语rug有皱纹的。国内已有传播度较广的形态再译名帆螈。Platyhystrix rugosus可译为褶皱扁豪猪螈(褶皱帆螈)。
Platyhystrix是一种生存于二叠纪早期的离片椎类,约304~279Ma。最初由爱德华 · 德林克 · 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于1881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支离破碎的神经棘化石,描述为Zatrachys apicalis。在1910年被埃尔米 · 考尔斯 · 凯斯Ermine Cowles Case描述为一种盆蜥兽类(盘龙类/盘龙目)Pelycosauria,即Ctenosaurus rugosus,因为他认为其神经棘非常类似弗里德里希 · 冯 · 许纳Friedrich von Huene描述的Ctenosaurus koeneni。凯斯在描述之后注意到神经棘上的结构与两栖动物化石上发现的突起相似。1911年,塞缪尔 · 温德尔 · 威尔森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描述命名了Platyhystrix,并且在1916年描述了破碎的头骨部分之后,将其归入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
Platyhystrix体长可达1m,头部较大,肢体短而结实,背上有标志性的背帆,是一种半水生的两栖动物,可能是同期的大型离片椎类的猎物。Platyhystrix的头骨相较其近亲非常大,沿中线长度超过19cm,又长又窄,头骨的侧面存在皮膜装饰。头部有结节状突起在颅顶后部、眶后骨、鳞骨、上颞骨和板骨上最为明显。头骨的中央背侧部分具有网状的凹坑图案,当向鼻骨方向延伸时变得更精细。是将Platyhystrix与离片椎类其他成员区分开来的重要依据。上颌两侧可能有多达65颗牙齿,呈尖钉状。Platyhystrix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背部细长的神经棘。最初被认为是横突上方神经弓的延伸部分。但是在1971年,由于Platyhystrix被重新归入具甲的双孔螈科Dissorophidae,且神经棘上有大量纹饰,研究者重新将这一特征解释为是一种与真正的神经棘融合在一起的骨皮结构osteoderm。这种重新分类表明它与合弓纲的基蜥兽(基龙)Edaphosaurus等成员的神经棘背帆有着表面上的趋同现象,具有同样的功能。组织学分析显示,其具有相同的组织学特征,并且很可能与其他离片椎类内部的骨皮系列是同源的。这表明了神经棘起源于皮肤,是古生代四足动物中皮肤 - 软骨内骨共同骨化的一个新例证。
Platyhystrix属的化石出土于美国的二叠纪岩层中。
资料分类: | 二叠纪生物:两栖类:双孔螈类 |